未能解析此远程名称: 'www.3737360.com' 厦门长庚医院

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 公务员体检定点医院

省医保联网 全国医疗保险联网定点医院

台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院新闻 > 媒体报道

2020-03-厦门晚报-呼吸师究竟是做什么?记者走近呼吸治疗师,讲述新职业故事

发布时间:2020-12-30 浏览次数:5059
  

  人社部与市场监管总局、国家统计局日前联合向社会发布16个新职业,“呼吸治疗师”名列其中。据介绍,呼吸治疗师针对的是对心肺功能不全或异常者给予诊断、治疗和护理。记者近日走近我市两位呼吸治疗师,为您讲述她们的故事。

  【姚晓萌】

  姚晓萌学的是呼吸治疗技术专业,经过两年的系统化学习和10个月的临床实习后毕业,2018年到厦门长庚医院成为一名专业的呼吸治疗师。去年,她参加我市首届呼吸治疗师培训班,取得培训合格证书。

  感言

  每位患者都需要个性化的呼吸治疗方案,包括目标脱机、拔管时间、日常呼吸护理等,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患者的预后。如何制定最佳的方案是呼吸治疗师工作中最困难的部分。很多时候,我们在ICU工作,家属进不来,根本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,我们一直都是默默努力着。

■姚晓萌教患者家属日常拍背,促进痰液排出。

曾有认知模糊 新职业发布令人兴奋

  厦门长庚医院拥有一个独立的呼吸治疗团队,24岁的姚晓萌便是其中的一名呼吸治疗师。作为新型职业,行业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。有时候,她也会对自己的职业认知感到模糊,更别提他人,甚至许多医生护士也不知道她们的工作性质和内容。

  姚晓萌说,在考大专时,大专院校的院长来学校宣传呼吸治疗技术专业,这个新专业一下子引起了她的兴趣。她发现国内有几家大医院有呼吸治疗团队,同时也了解到该职业的空缺,最终决定报考。“我还能学到其他医护人员不知道的知识。” 姚晓萌说。

  当看到国家发布新职业名单中出现了“呼吸治疗师”,姚晓萌很兴奋,她相信这个行业很快就能够越来越规范和完善,队伍也会逐渐壮大,“那时候职业认同感会更强”。

  姚晓萌说,她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患者的经历,一位老人气喘、大汗淋漓、血氧差。接到通知,带教的学姐带着她们和无创呼吸机赶到病床旁,可老人对呼吸机很抗拒。同学们向老人解释呼吸机的用途,不断安慰和鼓励他,老人终于表示愿意尝试一下。

  之后每天查房时,她发现老人的情况越来越好,还主动与她们打招呼。这让姚晓萌对这份职业第一次产生了成就感。

  住院两个月后 患者奇迹般恢复意识

  姚晓萌说,呼吸治疗师不仅操作呼吸机,与医生讨论诊断治疗,同时需具备护士护理专业。呼吸机进入病人气道的气体、温度、湿度、药物含量,针对不同病情均有不同的要求,这需要呼吸治疗师对呼吸机的物理特性和病人的病情有充分了解,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。

  对于各种通气治疗和氧疗、肺功能监测等,呼吸治疗师拥有专业的理论经验,尤其是对于呼吸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,教他们怎么正确呼吸、标准化脱机、肺康复等技术也是他们的优势技能。

  姚晓萌告诉记者,以前这些工作都由医生和护士完成,但专业的呼吸治疗师能够让患者得到更专业化、精细化的管理。

  姚晓萌见证过“奇迹”的发生。去年年底,一名年轻女子在工作时不慎将衣服卷入机器,衣服勒住脖子,导致脑缺氧,引起心肺功能损伤。到医院立刻进行气管插管,并送入重症监护室(ICU)。姚晓萌便和同事一起为她制定呼吸治疗方案,并进行治疗。可病人躁动不安,乱踢乱动,姚晓萌不断鼓励她不要紧张,配合治疗。

  患者转到普通病房,可仍旧意识不清。此时,姚晓萌虽然觉得患者恢复希望渺茫,但仍尽心尽力,持续追踪。帮助患者排痰、雾化等,保持气道通畅。住院两个月后,“奇迹”发生了,患者恢复了意识。在姚晓萌支援杏林医院前,患者已经能够缓慢走路、看得懂文字,也能配合医护团队的治疗了。

 【王玲】

  起初学习呼吸治疗技术,仅仅是单位派的任务。我甚至不清楚是做什么,有什么意义。如今我已经爱上这份工作。不少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是躺着进来的,我们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。呼吸治疗技术赋予我们职业成就感。

  感言

  王玲是一名呼吸康复治疗师,也是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。王玲从事护理行业近30年,2018年成为一名呼吸康复治疗师,并于2018年、2019年两次到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培训及进修,获得呼吸康复治疗结业证书。

■王玲在为患者进行呼吸康复。

  气道有痰呼吸困难 三天基本排除干净

  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,王玲穿好防护服,戴好帽子、口罩、手套和护目镜,才走向一名神志不清的脑外伤患者。为了下一步高压氧舱的治疗,王玲首先要用吸痰管帮患者将气道中的痰吸干净。就在吸痰的过程中,患者不由自主地出现咳嗽反应,“这样很好,有助于患者排痰。”王玲说。不过对于她自己来说,却存在着气溶胶传播的高暴露风险。

  走进普通病房,王玲为患者林女士进行排痰治疗。王玲站在林女士旁边,看着她做雾化。林女士将痰咳出吐在一次性杯子中,王玲拿起杯子仔细观察痰的颜色、形态。王玲说,在普通病房虽然没有穿防护服,但是在完成所有的呼吸治疗后,她会将身上的衣服换掉。

  呼吸康复治疗师究竟是做什么?王玲告诉记者,呼吸康复治疗师的工作内容很多,其中最主要是帮助无法自主排痰的患者排痰及呼吸肌肉锻炼,帮助上呼吸机的患者脱下呼吸机。

  比如慢阻肺患者,痰堵在气道会使病情越来越严重。传统方法很难将痰排出,而通过呼吸治疗技术中的气道廓清技术,三天基本能将痰清理干净,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很快就得到改善。目前,科室已经为五六十名患者成功排痰,每一例都是由王玲独自操作。

  脱机就像“断奶” 细心陪护放松患者心情

  王玲还记得有一次一位90多岁老人被送入科室。老人重度肺部感染,已经出现呼吸困难、神志不清。医生赶紧为他进行气管插管。经过半个多月治疗,老人生命体征稳定,神志恢复。王玲开始帮助进行脱机训练、呼吸肌肉训练、心理支持。王玲教了患者家属一套训练动作,帮助提高呼吸肌力。可老人不愿意动弹,家人也没办法。

  “你一定要动,每天都要动,不然就又要到重症监护室找我了。”王玲对老人说。三天后老人成功脱机。

  王玲说,患者病危时需要上呼吸机治疗,等病情稳定后,就要撤除呼吸机,这时可以开始脱机训练。

  早训练有助于恢复。而撤呼吸机并不容易。轻轻吸气就能流畅呼吸,有些患者因此对呼吸机产生依赖,不愿意脱机,有的担心脱机后无法呼吸。但实际上长期依靠呼吸机,会减弱呼吸功能,增加肺部感染率,不利于身体恢复。在王玲眼中,这些重病患者就像是要“断奶的孩子”,有着恐惧、依赖。

  因此,建立信任度是呼吸治疗中的重要步骤。在脱机训练开始前,王玲总要和医生一起与患者家属详细沟通,要求家属积极配合,陪伴患者训练。她也经常会在一旁陪伴。患者无法说话,她就拿上纸与笔,通过文字与他们聊天,在交流中了解他们习惯、爱好。一名患者喜欢听音乐,王玲就播放他喜欢的音乐,让患者放松心情,同时不断鼓励他,给予信心。


厦门晚报记者 匡惟 

通讯员 石青青

编辑:张宁



0592-6203456

联系客服